開發南海遠洋燈光圍網漁船勢在必行
燈光圍網漁船具有漁具可選擇性強、對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損害程度小等特點,是目前捕撈海洋中上層魚類的主要工具。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嚴謹在漁船相關研討會上表示,為保障我國南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應迅速開發適于南海外海作業的先進遠洋燈光圍網漁船。
南海是我國四大漁區之一,擁有魚類兩千多種,其中經濟價值高的魚類約為200多種,主要有金槍魚、石斑魚、馬鲅魚、烏鯧魚、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由于過度捕撈,近海底層漁業資源日漸枯竭,許多傳統漁場已經消失,馬鮫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等四大魚種的數量急劇減少。現在即使在馬鮫魚捕撈旺季,一艘漁船每次出海也只能捕到幾十斤,而在十幾年前,則能捕到幾百斤。嚴謹指出,目前,南海捕撈漁船多為近海捕撈漁船,船體小,捕撈效益低,漁民急需尋找新的捕撈裝備。利用燈光圍網漁船開展遠洋漁業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但我國尚無燈光圍網漁船的造船技術標準,現行燈光圍網漁船大多是漁民采用常規漁船加裝燈光罩網改裝而成,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嚴謹介紹說,燈光圍網漁船是用水上及水下燈光誘集魚群,利用漁船的快速回轉航行使網具在水下垂直展開形成圍壁來包圍魚群進行捕撈的船舶。該型船航程遠,單航次作業時間長,采用球鼻艏設計以提高航行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并設置艏側推裝置,以滿足捕撈作業操作靈活的要求。該型船主甲板以下應結合主船體不同區域的劃分設計多道水密艙壁,以滿足漁船安全和結構強度要求。此外,一般大型燈光圍網漁船需裝載15~20噸重的網具,其堆放高度可達2米,而且船上捕魚機械種類繁多,其累計重量和作業時對船舶重心的影響也必須給予充分考慮,以保證漁船具有良好的穩性和抗風浪性能。
嚴謹表示,其實,在約占南海海域70%的超過1000米深的海域中,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有數據顯示,我國南海潛在捕獲量約為500萬噸,每年的可持續捕獲量約為200萬噸,而目前每年的捕獲量僅為8萬噸左右。加快南海遠洋作業漁船的創新設計,使其船型與功能配置滿足新工藝與現代規模生產需要,并盡快形成造船標準,是我國南海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