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先進科考船“海洋六號”起航南極 為了探尋未來新能源的新方向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時,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上,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海洋六號”攜帶2016-2017大洋南極科考任務起航了。
這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時隔26年重返南極。
歡送儀式上,科考人員們舉起大旗,在歡呼聲中緩緩登船,隨后站在“海洋六號”的船舷邊,向碼頭邊的送別人群揮手致意。
“海洋六號”隸屬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是世界上第一艘配置較完善的綜合調查船,不僅科考設備先進完備,房間也按賓館標準打造,洗衣房、健身房、桑拿房、乒乓球室樣樣俱全。為支持科考事業,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歡送儀式現場免費贈送了上千冊圖書。這些圖書將放在閱覽室里,供科考人員在200多天的海上行程中閱讀。
此前,“海洋六號”已連續五年完成大洋科考任務。這一次,它的目的地指向南極,探尋的是未來新能源的新方向—可燃冰(天然氣水合)。
三個航次共170人
“開展大洋南極科學考察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科學活動,對我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的合法權益,以及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擔任此次科學考察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海洋六號”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自主研制,總造價近4億元,總長106米,最大排水量5287噸,自持力60天,是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
據何高文介紹,此次科考,“海洋六號”共承擔三個航次:中國大洋第41航次科學考察、中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深海資源調查、南極科學考察。所有行程預計歷時282天,總航程近6萬公里,將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廣州。
參加此次科考的人員共約170人,分別來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山大學、新華社廣東分社等15個單位,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人員最多和參航單位最多的一次,規模為歷年之最。
可燃冰開采難度大
在2016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首次向公眾展示了“海洋六號”采獲的可燃冰樣品:一粒冰狀結晶物,被從液氮罐零下196℃環境中取出、點燃,冒出一束藍色的火光。
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可燃冰是一種具有三維籠狀分子結構的似冰狀結晶化合物,外觀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類似冰雪,可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目前,全球約有27%的陸地和30%的海底地區具備形成可燃冰的地質條件,熱值總量約為其他化石燃料的兩倍。按現在估算的量來看,南海+凍土帶發現的儲量可供中國用上200多年,日本沿海發現的儲量則可供日本使用100多年。
截至2015年底,全球直接或間接發現水合物的礦點已達232處,其中已有4個礦點開展了試開采工作。雖然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但可燃冰的開采難度頗大??扇急栽谏詈>佣啵詈:秃C鎵簭姴罹薮?,導致可燃冰在提升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爆炸。
目前,在可燃冰研究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是美國、加拿大和日本。俄羅斯雖然曾經領先并產出第一例商業化的可燃冰開采氣井,但近幾年處于衰落中,相比之下,中國與印度近年追趕勢頭兇猛。
通過系統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物等綜合調查評價,中國地質調查局已初步圈定了我國可燃冰資源的遠景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后在2007年、2013年、2015年三次從深海成功采取了可燃冰樣本。2014年2-4月間,“海洋六號”在位于南海中央海盆4502米的水深處順利完成了預定的可燃冰海底作業試驗,通過了海上驗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透露,我國預計在2017年開展海域可燃冰的開采試驗。
如此開采進度相當于30年前的頁巖氣,考慮到可燃冰的復雜性和鏈式環境影響,這一能源的研究、開發進度只會比頁巖氣更加緩慢。在關鍵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討論可燃冰的大規模應用和商業化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