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造極地科學考查破冰船,意味著什么?
7月28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南船廠”)收到國信招標集團的中標通知,成為我國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的船舶建造單位。江南船廠也將成為我國首家建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的造船企業。根據建造計劃,這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將于年末開工建造,2019年完成建造并投入使用。
“這將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部總指揮袁紹宏8月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采用了代表當代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發展方向設計方案和大量最新的船舶工程技術。
該船選用了最新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實現了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船舶的操縱性、舒適性和安全航行能力、綠色環境保護要求等方面,采用了最新的船舶規范和標準,并完全滿足最新的《極地規則》對船舶各方面的要求。
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的建成將為我國極地海洋科學調查和研究提供重要的作業支撐平臺,實現極地科學研究的新突破,對監測和研究極區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促進極地科學研究的發展、和平利用極地、實現極地強國建設目標有著重要意義,其科學、經濟與社會效果顯著。”我國首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填補中國船舶工業造船史空白
我國自1984年首次組隊開展南極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極地區擔負運輸、科學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們是“向陽紅10”船、“J121”號、“海洋四號”船、“極地”號和“雪龍”船。其中,前3艘船只進行過一個南極航次,“極地”號為冰區加強型運輸船,在1986年購進后,經過一定改造投入到我國極地考察,1992年退出極地考察序列。“雪龍”船1993年購自烏克蘭,原船設計為極區破冰運輸船,經過兩次改造后,成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極地科學考察船。袁紹宏介紹說,“雪龍”船雖是破冰船,但在極地航行和作業中破冰能力已不能滿足現場需求,科考作業手段和調查保障能力的不足也嚴重地制約了極地科學考察的發展。
在極地惡劣的環境下,因船舶自身能力的不足,我國南極考察曾遇到很多困難。比如2014年初,“雪龍”船在成功救援俄羅斯被困客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后遭遇密集浮冰被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袁紹宏說,長期以來,船舶保障支撐能力一直是我國極地考察中的一個短板。改革開放后,我國船舶設計、建造和裝備制造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此次新極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的建造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的新突破,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極地考察工作,堅定實現極地強國目標的信心。
“極地考察破冰船是在極地惡劣環境中考察作業的特種船舶,對船舶的設計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此類船舶的建造,在我國造船史上還是空白。”袁紹宏告訴記者,新船建造項目選擇國外著名船舶設計公司與國內船舶設計單位聯合設計,由國內造船廠自主建造。
“這種與國外合作設計、國內建造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的破冰船設計理念、技術和經驗,掌握建造技術、工藝和標準,大力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核心技術競爭能力。”袁紹宏說,新破冰船的建造對于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和技術的突破,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艏艉雙向破冰馳騁南北兩極
記者了解到,新建極地考察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層冰加20厘米積雪中達到2節~3節破冰航行速度,并可在夾雜著多年冰的水域航行,是一艘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技術要求高,設備系統復雜,有很高的建造難度。
該船將能滿足無限航區和南北兩極海域航行的要求、科學調查作業要求以及綠色環保要求,能夠承擔極地考察站部分物資運輸任務。
袁紹宏向記者介紹了新建極地考察破冰船的一個特點,“新船采用的是雙向破冰新技術——船艏、船艉都可破冰,機動能力大大提高。當破冰船遇到10米甚至15米高的冰脊、冰壩時,我們可以讓船尾頂到冰脊上,然后利用船艉處的螺旋槳派出的尾流將冰脊下部的冰塊掏空,實現破冰前行。而且,與‘雪龍’船相比,新船在冰區操縱、定位和掉頭作業也變得非常容易,更加利于海上科考作業和船舶航行安全。”
極地生態脆弱,新船在綠色設計方面也有諸多考慮。袁紹宏,新船將采用全電力推進系統,同時加裝的主機排氣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能滿足國際海事組織對氮氧化物的排放最新限值要求。新船還將增設一套移動式LNG(液化天然氣)發電機系統,包含一個LNG罐和一個LNG發電機集裝箱,在極區進行科學考察時根據需要投入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確保采樣的潔凈度。此外,新船將滿足極地規則中對于燃油艙雙殼保護、垃圾處理、污油和污水排放等綠色環保要求。告別單船作戰模式 新老破冰船組隊探極
近年來,極地環境觀測、資源考察調查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等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極地考察大國,應積極主動、及時參與到相關的極地科學調查中,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為我國唯一的極地考察船,由于船體船型、動力系統、破冰能力、科考功能等先天不足以及極地科考領域及頻率需求的不斷增加,“雪龍”船單船保障能力已嚴重制約了我國極地海洋基礎科學研究、資源與環境調查工作的開展,遠不能滿足當前及今后極地科考的發展需求。
“建造新極地考察破冰船將從根本上突破長期以來制約我國極地考察綜合能力的瓶頸,大幅度增加極區海洋調查航次和作業時間,進一步提高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研究,特別是提高極地海洋資源調查和環境變化研究的總體水平,拓寬國際合作與交流。”
袁紹宏介紹說,新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配備了國際先進的極地海洋科學綜合調查手段,在環境調查方面能夠承擔極地海洋、海冰、大氣等環境基礎綜合調查觀測任務,具備有關氣候變化的海洋環境綜測觀測取樣能力。在資源調查方面能夠在極地冰區海域開展油氣資源、生物資源調查,基本具備“摸邊探底、潛力評估”的調查能力。
“新建極地考察破冰船,是我國所有極地考察人員長期的一個夢想,它將會為我國科學家在兩極開展科研調查提供更加強有力的保障。”袁紹宏說。
袁紹宏透露,新的破冰船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將會與現有的“雪龍”船一起,初步形成我們極地考察船隊,編隊赴南北極進行科學考察和后勤補給??梢哉雇?,今后“雪龍”船將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后勤補給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撐為主,兼顧走航行綜合觀測調查和數據采樣;新船將發揮其獨具特色的綜合極區海洋調查能力,以極區海洋科考調查作業為主,同時以其高等級的破冰能力和冰區操縱性能,為包括雪龍船在內的極地考察船舶,提供冰區作業支持和救援能力。“屆時我們將有能力開展規模更大、領域更廣的極地洋區和冰區調查航次,使我們的科學家有充足的科研時間,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