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漁民捕帶魚
帶魚,我國北方稱“刀魚”,帶魚是莆田人的稱呼。體側扁、呈帶狀、尾細長、成鞭狀、長可達一米余,銀白色,口大,上下頜每側扁有尖銳的大牙一列。性兇猛,貪食魚類、毛蝦和烏賊等。我國沿海均產,供鮮食式腌制,鱗可提取醫藥和工業原料。 莆田漁民捕帶魚的方法有:1、網捕;2、釣捕。 一、 定置網捕法:網口會張得很大(十多米),開始網目也很寬大、網口呈喇叭形,隨后網體逐漸縮小,網目也逐漸縮小,直到網尾網目比麻袋孔還小,直至用麻袋布做筒狀網尾,很長有1-2米,末端用繩子捆緊,上面用大竹箍做浮子,浮子用繩子連著網尾,網口上有浮子,下有沉子,使網口張成大喇叭,使魚蝦類隨潮水進入網口,一直至網尾,全長有十多米以上。這種定置網是固定在海底木樁上,在魚蝦出入通道上。魚蝦隨流到口,不知有何物,只模糊看到網目影子,即靠網中央游進到了入網一半以上,網目小了,魚蝦感到“四面楚歌”了,才緊張起來,可是來不及了,因潮水大,逆流游不出網口,兩旁網目小也鉆不出。魚蝦越來越擠在一起,喘不過氣了,就一直壓入網尾,就永遠無法游回大海了,早進網尾的魚蝦,有的悶不過就死了,慢慢地變味發臭了,如果這流水無解網尾取魚,“隔流”了,“隔流”味很大,臭臭的不能吃了,只能做肥料。為何會隔流去解網尾呢?一天四流水,晝一漲一退,夜一漲一退,太頻繁了,因臺風天氣太冷,漁民有病等,經常會發生隔流解網尾的事。如潮退網尾向東流,潮漲尾網就向西流,網在海水中轉了半圈,網尾也打一彎轉,把上流的魚蝦旋轉在后面,這流再進網的漁蝦在前面。解網時一流一流的魚蝦在網尾是分得很清楚的,漁民們解網是能按流裝籮的。如年關前后手太凍,天太黑,風大浪高,網尾撈上來了,可繩子結解不開,網尾中的魚只得放回海,開回空船,人打抖,手指凍得不能動,回家起火烘后手才能動。帶魚是追魚蝦吃而進網的,“網帶”質量較差,重量較輕,帶魚較小,魚蝦混雜,難看,味也差。 二、 帶魚釣捕法:一般都用大船(千擔以上)開去浙江舟山群島周圍放帶魚帶釣。釣鉤是一條較大主干繩,一般是一米左右連接一條支繩,下端結住釣鉤,把釣鉤鉤住籮筐沿固定的草繩上,有秩序地把一條主干繩上連接的支繩末端的釣鉤,按主干繩上的先后次序而有序地鉤住籮沿草繩上,一籮筐釣鉤為一組,每船有十多籮筐至九十籮筐,船開到目的地(機帆船)后,要在放釣下海前上餌,把養在船上的魚蝦細心地上在鉤上,有的上在鉤上還活著最好,再把釣鉤鉤回原草繩上,聯接浮出海面的標志(上有小紅旗的竹樣)就開始放下釣鉤,從籮筐上一個鉤一個鉤順序地放下(下月小錠固定海底)船慢慢移動,使主干繩一直線,放完也要下錠固定海底,上有紅旗海面能看得見,全部放完后,船在周圍保護,勿使過往行船侵犯釣鉤。釣鉤上的餌在潮流中飄動著,好像活的魚蝦在游動,貪吃兇猛的帶魚見到就一口號吞下,被鉤住了,一游開就被鉤刺痛,只能在其周圍游動,所以釣上來的帶魚是活鮮的,而且都馬上放進冰柜冰凍,大船上都有發電制冰的設備,幾月后回莆田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