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帶船歸拖白練”盛景能否重現?
漁民們在制作魚餌。 帶魚有北上南下的習性,來回都要經過溫臺漁場。 釣帶船的漁民們按照它的洄游規律,從端午節到次年元宵節,先揚帆北上,經過魚山漁場,再到舟山漁場東南角進行生產作業,在伏季休漁開埠后20天左右被拖網、張網、圍網等作業船只擠出舟山漁場,一路南下回到位于玉環縣的溫臺漁場進行作業。這一路,漁民們可謂乘風破浪,千里追捕。他們雖然遠離家小,辛苦勞累,但如逢好的年成,那也會是“帶魚兩頭尖,賺錢像神仙”了。只是,隨著各類捕撈方式的不斷興盛,釣帶這種作業方式已經難逢好年成。雖然臺州有著悠久的釣帶歷史,但釣帶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還是困擾了很多從事這一產業的老漁民。 曾經的“楊妃帶”都是釣上來的 據介紹,臺州的延繩釣始于明嘉靖年間,由福建省崇武縣漁民至坎門一帶作業時傳入,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分為大釣、小釣兩種形式??查T鎮早已開始了延繩釣捕撈作業方式,這是捕撈帶魚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們無法想象500多年前漁民釣捕帶魚的情景,但150年前的清代文人對此有過描述。同治年間任溫處道觀察的方鼎銳,就寫過帶魚生產盛況的《楊妃帶》詩: 玉環巨舶競分旗, 共祝今年海水肥。 釣帶船歸拖白練, 詞人附會說楊妃。 遇上漁況好,釣捕帶魚的漁船歸港時,船后白浪花與艙板銀帶魚互相映照,總會讓詩人浮想聯翩。從地名玉環想到貴妃楊玉環,于是便把帶魚稱為“楊妃帶”了。 在玉環坎門一帶,流傳著很多漁諺,有長期實踐經驗的漁民,把釣捕帶魚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凝結成簡練而形象的漁諺,廣為流傳。比如“白露天,帶魚滿船尖”,說的是帶魚的生產季節。帶魚從立秋開始洄游到東海漁場,到白露形成秋季漁汛,這時釣捕到的帶魚稱“秋白帶”。冬至前后的冬季漁汛,是帶魚旺發期,魚身更為肥美。 船老大陳才文最常念叨的一句諺語就是“烏賊靠拖來,帶魚靠凍來”,說的是帶魚生產與氣候的關系。“水溫高,帶魚發得不好,水溫低,帶魚就發得旺。所以又有‘冬至過,年關未,帶魚成柴片’之說,意思是冬至到春節前天氣寒冷,帶魚會像木柴一樣肥厚。”陳才文說,還有“冬至前后,帶魚相咬”,說的是帶魚的生活習性:帶魚牙齒尖利,是兇猛又貪婪的肉食性魚類,它們不但吃其他的魚,同類之間也會相殘,常常是這條魚咬那條魚的尾巴,而另一條魚又咬住這條魚的尾巴,咬住不肯松口。所以漁民們釣捕時,釣到的是一條,有時提出海面卻是一串。 “帶魚的捕撈方法,主要為釣捕和網捕。過去一些漁民用白底船釣帶魚,又利用帶魚相殘的習性,把預先備好的帶魚切成片作釣餌。后來船具有所改進,換用釣艚等大一些的船只。”陳才文說,用釣捕方法生產的帶魚稱“釣帶”,魚身肥厚,外表的銀白色光澤保留較好,一般在市場上價格偏貴。 后來大多數漁民用網捕,用的都是大船背仔船的組合式船體。“幾十年下來,我們用的都是這樣的組合船只。”陳才文說,現在漁民們用漁輪,以圍網、拖網方式生產,產量比釣捕高,但對漁業資源的殺傷力很大,其實很不環保。另外,入了網的帶魚因掙扎不已且互相撕咬,銀鱗脫落,與釣帶相比,外表的看相就遜色多了。 臺州延繩釣歷史悠久 臺州的延繩釣歷史悠久。據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出示的相關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臺州就開始盛行背仔作業,單產迅速提高。1956年,全區有大釣33艘,小釣1208艘,產量2.48萬噸,占海洋捕撈總產量35%。 上世紀60年代初改革釣具,有大釣船80艘,小釣船900艘,從釣漁民1.3萬人。 上世紀70年代,因近海漁場擁擠,釣業下滑。 上世紀80年代前期,經政府重點扶持,釣業回升,1983年,有釣機127艘,小釣252艘。拖蝦作業發展后,釣船紛紛改為拖蝦。1990年,尚有釣船34艘。 “帶魚延繩釣極具地方特色。”九三學社臺州市委會專職主委林咸熙說,清代學者趙學敏著述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記載了清代的帶魚釣法:“用大繩一根,套竹筒作浮子,順浮洋面,綴小繩一百二十根,每小繩頭上拴銅絲一尺,銅絲頭拴鐵鉤長三寸,即以帶魚為餌,未得帶魚之先,則以鼻涕魚代之,凡釣海魚皆如此。”現在,玉環帶魚第一風出去釣帶魚時,夏天用活泥鰍、冷凍青占魚作餌,冬天則用豬瘦肉作餌。 “我在船上干了快40年了,一輩子沒干過其他行業。”陳才文說,這個行業太辛苦,遇見好年成,能賺得好的話,心里還挺高興的,但現在海里魚也漸漸少了,拖、張、圍網的人那么多,很少遇見好年成。 在陳才文的船上,有一位前手也在釣帶船上干了將近一輩子。陳老大用手一指,記者看到那位前手正在忙碌地收拾網具,“前手這個活計其實靠的就是體力,年輕時,大家體力都旺盛,所以這位前手的工資很低,是我們船上錢拿得最少的?,F在我們年紀都大了,體力漸漸不支,所以前手就很吃香,現在這個位置的工資是全船中最高的。” 帶魚延繩釣,路在何方 記者了解到,如今在玉環縣坎門鎮,從事帶魚延繩釣的漁船一般背仔船有八九只,每只仔船備釣具二三十籃。每籃主干線長200米左右,配支線56根,支線下接合金鋼絲,再連釣鉤,配以7個浮子、3個沉子,2籃共用1根浮竹標。 每年陰歷5月,大致在端午節過后,帶魚延繩釣船開始了一年的作業;在次年元宵節前后,結束釣帶作業。 在釣帶魚的季節,只要風力小于7級,仔船都能承受得住,釣船就開赴漁場生產。即使如此,一年里,他們的生產時間也只有100天左右。陰歷5月份至8月份,主要在舟山漁場188、189、194、195海區生產。伏休開捕撈后20天左右,被拖網、帆張網、流刺網等作業船只擠出了舟山漁場,這批船轉移到溫臺漁場中部的222、230等海區。 在生產的季節里,每天凌晨3點左右,這群平均年齡50歲的老漁民就開始忙碌了。背8仔的釣船,每艘船上都有42位漁民,其中母船上10人,每只仔船上4人,所有人不管處于什么技術崗位,沒有一位可以清閑。 帶魚延繩釣的作業方式雖然很環保,但它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卻很令人擔心。陳才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目前整個東海漁場就只剩下玉環縣坎門鎮的5條釣帶船還一直在堅守著。其實,這些船員年紀都已經大了,而那些年輕船員又不肯加入到這支隊伍里。“主要是因為釣帶的方式太古老,與其他作業方式相比,這種作業方式相對來說有點落后,并且太薄利,沒人肯干。”陳才文說,真擔心這一傳統的作業方式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