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釣魚業介紹
惠安的釣魚業在海洋捕撈業中占著重要位置。以帶魚延繩釣和魷魚手釣為主體,所釣帶魚的產量歷來居全國首位。 崇武地區至明后期,以發展延繩釣為主釣捕帶魚。明正德(1506~1521年)后,肖厝開始帶魚延繩釣作業。 清后期,玉霞和峰尾漁民開始發展50~60噸位的大釣船,僅峰尾釣船數就高達90多艘(含前亭39艘)。釣船各背帶附屬舢舨四艘,冬汛釣捕帶魚。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山前(張坂玉前村)和山柄(今崇武下西村)漁民學習廈門和晉南漁民的經驗發展魷魚手釣作業。 民國21年(1932年),崇武地區有釣船141艘,漁民3148人,年產量2071噸。峰尾共有小釣船180多艘,大釣船4艘,漁民800多人;民國25年,全縣共有釣船300多艘,漁民4000多人??谷諔馉帟r期,釣魚業遭受嚴重破壞。戰后恢復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魷魚手釣有較大發展。1953年夏汛,組織漁船260艘1441人,首次轉移至東山生產,總產277噸。1954年夏汛組織小岞南賽部分定置網艚和下坑6艘漏尾船轉移東山釣捕魷魚。1954年以釣帶魚為主的釣船增加到678艘,5604噸位。 1967年,投產釣帶漁船523艘,14729噸位,占漁船總噸位的57.7%,年產量44230噸,占海捕總產的78.9%,釣業年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釣業產量大幅度下降。1979年后,漁業政策放寬、作業結構調整,帶魚資源趨于回升,釣魚業才扭轉滑波的局面而有所恢復。 1982年,張坂玉霞村釣魷船9艘,有6艘采用光誘手釣捕法試捕獲得成功,并比單一手釣增產。1983年,南賽大隊64艘漁船推廣手釣燈誘抄捕法,采用竹排燈誘手釣、舢舨燈誘手釣和純手釣3種方式試捕。是年,全縣投產漁船363艘、漁民3623人,總產1351噸,總產值580萬元。經過三年改進推廣,全縣普遍采用光誘手釣抄捕法,推行竹筏燈誘操作,獲得大幅度增產。1985年,釣魷船443艘,漁民4959人、舢舨479艘、竹筏1929只,汽燈2644盞,總產2223噸,產值1309萬元。 1989年,投產魷魚手釣漁船289艘,3908人,4492噸位,全汛總產2635噸,總產值2334萬元,人均產674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一位。是年投產的機動釣帶漁船545艘,帶魚產量13047噸,比1978年增產12.8%,比1967年減產70.5%,也低于1957年的生產水平。期間因圍、拖及流刺網作業發展較快,釣業在海捕總產中僅占16%,由第一位退居為第三位,但釣帶魚產量仍居全國首位。 釣業主要分布于崇武的大岞,張坂的山前等地。所用的漁業工具有釣艚船和延繩釣具、手釣具等。1989年,全縣共有機動釣545艘;釣具29863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