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魚圍網漁業
圍網是一種捕撈集群魚類、規模大、產量高的漁具,它具有積極追蹤。包圍魚群的特點,因此,在進行作業時需具備的條件是:捕撈對象集群范圍比較小,密度比較高;魚群需要在表層游動,游速較慢,行動較遲緩;對魚群動向的判斷無誤。同時要求作業漁船性能具有快速、回轉快,能安置大量網具并能迅速收絞網具的設備等。圍網漁具是捕撈魚群密集的中上層魚類,如鳀、沙丁魚、鯡、鮐、鲹等,有著很高的效率。根據金槍魚的生物學特性,應用圍網漁具捕撈的效果開始并不理想。因此,圍網捕撈歷史雖較久,但長期處于以捕撈近海金槍魚的歷史過程。特別是美國,雖然很早就使用單船圍網捕撈近海金槍魚類,但其規模有限,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才成功地發展了大洋金槍魚圍網漁業,這是與漁船、漁具材料、捕撈設備等的重大革新直接有關。 1970年美國建造了世界第一艘1800噸級大型圍網漁船“阿波羅”號,圍捕大洋金槍魚類取得成功后,引起世界遠洋漁業國家和地區巨大反響,并掀起了爭相建造大型圍網漁船的高潮,使世界金槍魚類的捕獲量有了很大的增長。目前世界上有大型金槍魚圍漁船400余艘,主要從事金槍魚圍網作業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省、韓國、西班牙、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墨西哥等。世界主要金槍魚的產量,其中約有70%左右圍網類漁具捕獲。目前金槍魚圍網漁場主要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西非海域(見圖5-14)。圖5-14為世界圍網作業漁場示意。目前金槍魚圍網的主要捕撈對象為:鰹和低齡的黃鰭金槍魚,因為它們的聚群等狀況,更適宜于圍網捕撈,促使這兩類魚的年漁獲量均超過100萬噸,特別是鰹已達197.64萬噸(1999年),這是與金槍魚圍網漁業的發展有關。由此看出,金槍魚類的其他作業方式,如金槍魚延繩釣漁業等,仍將有著廣闊的前景。 金槍魚圍網操作技術 金槍魚圍網是以捕撈魚群比較密集的一種方法,根據金槍魚集群魚群的不同,分為自由游泳魚群(簡稱自由群)和人造流木等的集魚魚群(簡稱流木群)兩種,因流木群集群需要相當長時間,一般每天清晨前后只能作業一次,而自由群則不受限制,但魚群偵察要求高。雖然大部分金槍魚類都有集群洄游的習性,但是集群的大小范圍,是否符合圍網捕撈作業的要求,并不是非常普遍和容易,有時雖有較小群體出現,也不能作為金槍魚圍網的捕撈對象?,F將金槍魚圍網捕撈操作技術簡述如下: ?。ㄒ唬?魚群偵察技術 魚群偵察方式通常分兩大類:一類是漁場資源調查和預報,屬遠景偵察;另一類是生產現場探索,屬作業偵察。前者是在漁汛前期的大范圍偵察,著重于漁場水文要素。餌料組成和分布,以及捕撈對象的生物學特性的調查,結合有關歷史資料,分析漁場海況、捕撈對象群體組成等。后者是作業過程尋找捕撈魚群的小范圍偵察。兩者有內在聯系,不可分隔。 目前金槍魚圍網生產中常用的作業偵察方式有:目視偵察、儀器偵察和生物學偵察、飛機偵察等。 1、 目視偵察 目前金槍魚圍網作業,主要是捕撈起水魚群。起水魚即魚類因生理條件和水域環境等原因,浮于水表面或水下數米水域,人眼能直接觀察到魚群。有經驗的瞭望員,在桅斗或其他高處,可以根據魚群在水表面游動和形成的形狀、大小以及顏色等特征,判斷魚群的種類、數量和動向。 (1)根據魚群標志判斷 魚群在水面游動激起一片片波紋,或在水下數米處游動,呈現出與海面不同顏色,群體越大顏色越濃。常見的現象有如下幾種: 1)“白沸”:魚群在表層捕食餌料時,水滾動像開水沸騰的形狀,可以根據“白沸”面積的大小,確定魚群多少。 2)“水波”:指魚群在水面下游動形成水面的振動波,它具有與周圍海面不同的波形,海水色澤也有異?,F象,例如,在一大片波浪中或在較平靜的海面上,有一小塊小波或出現小的浪花,或者在一大片灰藍色水面中出現一小片另一種色彩如紫黑色、黃褐色、紫紅色等。這些異常波形和異常的色澤,便是魚群在靠近海面活動的征兆。 3)“?;?rdquo;:指在夜間觀察海面有沒有發現熒光之外,海洋中有能發光的浮游生物,魚群在夜間游動時,能發光的夜光蟲等受到沖擊后發光,形成“海火”現象,根據“海火”的面積大小,魚群的多少。 ?。?)根據非魚群標志判斷 根據與魚群有關的海鳥等生物的活動現旬,間接判斷魚群動向,常見的現象如下: 1)海鳥活動:指海鳥在海面活動情況,海鳥常接近海面捕食小型魚類。當小型魚類集中出現的海面,往往是金槍魚和鰹魚群追逐索餌之處,因此,如見到海面有大群海鳥活動之處,即是金槍魚魚群的活動之處。海鳥活動現象的觀察,不僅是目視偵察的重要目標,而且是儀器偵察的重要目標。 2)魚躍現象:指海面否出現魚類跳躍,在天氣變化、氣壓降低時,魚類會躍出海面,有時金槍魚魚群在水下活動追逐小型魚類進食,也會引起魚躍現象。因此,如發現魚躍現象,應進一步細心觀察,或用探魚儀結合觀察和判斷。 3)他船動態:指同一漁場生產漁船的活動狀態,觀察這些漁船的作業狀態和效果,借以推斷魚群動向。 2、 儀器偵察 主要是指應用水平的垂直探魚儀探察魚群,根據探魚儀所記錄的魚群映象,可以估算魚群的大小,鑒別魚的種類,判斷魚群活動狀態。除探魚儀外,應用海鳥雷達,探索海鳥和魚群,也是儀器偵察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日本金槍魚圍網漁船,均安裝海鳥雷達1~2臺。 3、 生物學偵察 生物學偵察與目視偵察和儀器偵察不同,是在捕到魚群后進行生物學測定(魚種、魚體組成、胃飽滿度和性腺成熟度等),根據測定的結果判斷中心漁場和魚群去向的一種經驗性方法。 4、 飛機偵察 應用飛機偵察魚群的優點是探索范圍大、探索時間快。一種是捕撈漁船直接由本船的直升飛機配合偵察,但這種金槍魚圍網漁船不太多;另一種是基地式,由基地派出飛機在一定范圍的漁場中偵察,將偵察的結果通報有關漁船。 ?。ǘ?放網操作技術 1. 放網前的準備 網船在放網前必須做好放網的一切準備工作,將網具放置在網臺上,依次將網翼端、中部和取魚部盤置好。下綱置于左舷,上綱置于右舷,網衣疊放于兩者之間,底環依次置于左舷臺階或穿于專用鐵桿上,括綱端穿過底環,括綱引綱固定在帶網頭的大工作艇上,網頭繩端部亦以彈鉤固定在大工作艇上,另一端連接后網頭并鎖入網船右舷彈鉤;跑綱連入跑綱絞機,大工作艇置于船尾網具上方(見圖5-26),形成待命放網狀態。放網前的關鍵技術為網船船首方向的選擇和放網超前距離的選擇。 ?。?)網船船首方向的選擇 它是指網船放網完畢后網船船首方向與流向或風方的夾角。美式金槍魚圍網作業一般采用逆時針方向放網,為了借助風流的作用力使網具充分展開,避免網衣被風流推向作業舷(左舷)而影響操作。 一般在風大(風力大于4級或以上)和流緩時,應以風為主,網放畢后船要位于網的下風,并使左舷受風;通常風從船的左前方來,應與船首成50°~80°交角為宜。當風?。?級以下)和流急(2節以上)時,主要考慮流對網具的影響,網放畢后網船應位于網的上流位置,并使右舷受流。 ?。?)放網超前距離的選擇 指開始放網時網船與魚群的距離。保持該距離是為了避免驚嚇魚群,放網超前距離的選擇,與魚群范圍大小、魚群游動速度、網具長度等有關。圍捕金槍魚類時,因魚群行動迅速,如網具長度足夠時,超前距離可大一些,一般為50~80米。 2. 放網操作 系指前網頭下水到靠攏帶網頭大工作艇的操作。船長下令放網前,首先將2、3號工作艇放下水(見圖5-26中的2),待下令放網進,放下大工作艇,并將網頭部也拖入水中(見圖5-26中的3),網船全速包圍魚群并放出網具,大工作艇向相反方向行駛,2、3號工作艇各有包圍和阻攔魚群(見圖5-26的4),協助網船放網。網船放網并逐步放松括綱,待離大工作艇約150米時,網船慢速或停車前進,并放出一定長度的跑綱。網船靠攏大工作艇的左舷接回網頭繩和括綱引綱,完成放網任務。圖5-26為金槍魚圍網放網示意。 網船放網和松放括綱速度的控制,是放網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放網速度快,魚群逃逸的可能性減少。但高速度放網容易發生事故,同時噪聲對魚群有驚嚇作用,因此,在不影響捕撈效果的前提下,可適當降低放網速度。 括綱松放的速度靠括綱絞機的剎車器控制,括綱松放速度對網具沉降性能有一定影響。括綱松放慢,括綱張力大,網具下綱因受括綱的牽制不易下沉,所以從沉降速度考慮,可使括綱在不受制動力的情況下松出。但無約束的松放,將減少括綱對網具底部的收縮作用,不能保證下綱在外,括綱在內,容易引起網衣與括綱的糾纏,因此,括綱的松放速度要適中。一般放網初期括綱宜松弛,以使網具迅速下沉。待網具長度放出約40%時,括綱松放可稍緊,使括綱在網衣的內圈,以防止網衣糾纏括綱;當投放網具接近完畢時,括綱應放松控制,以便網船順利地接近帶網頭的大工作艇。 ?。ㄈ?起網操作技術 起網操作包括絞收括綱、絞收網衣的撈取漁獲物。網船靠攏帶網頭的大工作艇后,接回括綱引綱和網頭繩。括綱引綱通過滑輪接入括綱絞機后,兩括綱絞機同時啟動絞收。與此同時,網頭絞機絞收網頭繩,將前網頭絞進船首甲板并固定于系纜柱上;利用跑綱絞機絞收跑綱,將后網頭的上綱絞至船尾,并固定于船尾系纜柱上。當全部底環吊至桅桿并固定時,此時網底被封閉。 絞收網衣時,將網翼端的網頭穿過動力滑車,邊絞邊解開底環。穿過動力滑車的網具,按原順序疊放,并將底環與另一套底環逐個連接,準備下次放網。然后用三角網或無柄抄網撈取漁獲物。圖5-27為金槍魚圍網起網示意。 |